I do not always understand movies, and even don't know music. But I wanna write...

Friday, October 20, 2006


仍然存在。

Thursday, October 27, 2005

從羅斯卓波維契想起...

















這是個樽頸位

剛聽過羅斯卓波維契德伏扎克協奏曲的錄音(Testament SBT1101),是我所聽他演奏的第三個版本了。如果要說三個版本裡頭,那個演繹較佳,那個是我的至愛,恕我無辦法回答。對我而言三個version都差不多,至少我聽不出有很基本的分別,也不太說得到卡拉揚(DG),羅迪士雲斯基(BBC Legends)及布特爵士的處理有何不同,音色造句差異在那裡....這還不算要命,如果還要計算其他我聽過的演奏,例如du Pre(EMI), Casals(EMI), Fournier(Testament,不是DG那個), Maisky(Bernstein/DG), Harrell(Decca)....究竟那一個最討我歡心,我只好無言以對,我只能說我愛這首作品,僅止如此。在這裡,我無法不「露了底」- 沒有音樂底子的自己根本難以去深入了解及欣賞一首樂曲,一個演奏。

我愛音樂,但我不懂音樂。我可以說得出最愛聽那首作品,但我講不出那個演奏才是至愛。我或者勉強辦別得到托斯卡尼里和福特溫格勒,克倫柏勒和貝姆,卡拉揚和伯恩斯坦的分別,但我絕對聽不到Glenn Gould和Pogorelich彈奏得有幾與眾不同,Gheorghiu和Fleming,Fischer-Dieskau和Hotter的聲線異同何在,Perlman和Stern或者張永宙的音色如何,演出時那粒音其實是走音...凡此種種,我一概不知。往往看樂評說演出點點點,我也不是完全get到,起碼他們談及很多演奏技巧上的東西我無法掌握,如此又怎能去分辦誰才是好的演出?誰才是自己最愛呢?我不能不認現在聽音樂到了個唔上唔落既位,聽的樂曲和版本越來越多,擁有的唱片多得無地方擺,但怎去好好地進一步欣賞他們呢,沒有音樂底子的確很困難。連最通俗的柴可夫斯基,聽過他的交響曲二三十個版本,卻不能說得出各自有什麼不同...聽馬勒,我都只可以話有得聽就好,那個version...差唔多之嘛,就算手執一份總譜來聽,也沒有太大幫助可言...唉,如果不學音樂,咁我只會困住係依家,聽埋羅斯卓波維契其餘五個Dvorak版本也是徒然的...

Friday, September 23, 2005

Mutter & Karajan

Mendelssohn:Violin Concerto
Tchaikovsky:Violin Concerto
Anne-Sophie Mutter,
Berliner Philharmoniker, Wiener Philharmoniker
Herbert von Karajan
(9/1980, Live recording 8/1988)
DG 474 092-2



冗長的演奏。孟德爾遜與柴可夫斯基的協奏曲加起來竟用上七十多分鐘,的確慢得驚人。這明顯是卡拉揚的主意,年輕的慕達只有為命是從。八零年的孟德爾遜節奏拖得太慢,似步履蹣跚的老人家,不會是廿歲出頭的慕達意願罷?!

八八年的柴記還算可以接受。DG德國原裝CD只收錄這個薩爾茲堡演出,而不搭上其他曲目,極度不化算,也沒有什麼吸引力可言。幸而日版配上孟德爾遜才使我有幸聽到。我喜歡火花四濺的柴可夫斯基,可惜慕達和卡拉揚的配搭永遠不能滿足我的要求。基本上兩首協奏曲都稱不上有什麼火花,又不算感情揚逸,儘管慕達在柴記裡頭己經濫用vibrato,但問題是卡拉揚太冷了。

Wednesday, September 21, 2005

Masur Schubert

Schubert:Symphony No.3 & No.8"Unfinished"
Schubert/Liszt:Fantasy in C "Wanderer-Fantasie", D760(S366)
Boris Berezovsky
New York Philharmonic, Kurt Masur
(9&10/1997, Avery Fisher Hall, New York)
Teldec 0630-17133-2


唱片曲目和我早前聽過的另一隻碟差不多,同樣收錄舒伯特著名的未完成交響曲和早期兼冷門的第三。那是卡拉伯與維也納管弦樂團(DG originals)的錄音,唱片只有可憐的四十六分鐘。而眼前馬素亞的紐約錄音多收錄了李斯特改編給鋼琴與樂團的流浪者幻想曲,是極冷門的作品。

馬素亞和克拉伯均是德奧指揮家,但風格迴異。馬素亞風格近似傳統kapellmeister,反而閱歷比他更像kapellmeister(在德國地區性歌劇院打滾多年)的克拉伯卻與克倫佩勒等人大相逕庭。馬素亞不是不好,他的未完成交響曲便是流暢的演繹,較克拉伯的還要好,很意外。不過流暢得來略嫌呆板,有欠生氣和靈感。樂團音色像無努力去polish,和克拉伯手下的維也納樂團根本是兩回事。可惜克拉伯的未完成並不是理想的演繹,有點失望。

眾所周知克拉伯的演出範疇極窄,只得見慣見熟的三四十首曲目。他只曾演出過舒伯特兩首交響曲,除第八以外為什麼對被人忽視的第三情有獨鐘就不得而知。這首舒伯特早期作品毫無浪漫派影子,風格靠近海頓。他最後兩首交響曲才稱得上是浪漫時期的傑作。貨比貨之下,克拉伯技術性擊倒馬素亞,樂團音色優美,儘管這交響曲不是什麼驚世名作(只怪舒伯特作品太多,並非首首都是出色之作)。

李斯特極愛改編他人作品,通常是將其他作曲家的管弦樂作品或歌曲改為鋼琴獨奏,但這首流浪者幻想曲反而是由鋼琴獨奏改成一首「鋼琴協奏曲」。這首改編作極度冷門,接近沒有錄音面世。我對舒伯特的鋼琴作品不熟悉(甚至覺得悶),聽過後也沒太大印像。但順帶一提,擔任鋼琴獨奏的比拉索夫斯基將於今季與港樂合作演出,之前訪港他好像只和Repin玩室樂,並沒有獨挑大樑。看過很多評論對他評價極佳。不過可惜,音樂會曲目極悶,而且又是每年一次的拉克曼尼諾夫第三,想死。

Thursday, September 15, 2005

Levi Mahler

Mahler:Symphony No.2 "Resurrection"&
No.10; Adagio (Ratz edition)
Barbara Bonney, Mary Phillips
Atlanta Symphony Orchestra and Chrous
Yoel Levi
(21-22/5/2000, 15/1/2002)
Telarc CD-80548


不是本人偏見,事實上Telarc的唱片一直以音響質素為賣點,演奏不是不重要,而是相對下只是second priority,因此他們樂於「重用」一批叫價不高的二三線演奏者和樂團。因此我覺得Telarc喜歡錄穆索斯基多些,但叫人意外他也在狂錄馬勒,或者馬勒龐大的管弦樂作品很適合當作showpieces賣給音響發燒友。除Levi外,Zander和Lopez-Cobos亦替Telarc灌錄馬勒cycle,史拉鍵也錄了第一和第二,但似乎無錄全套的計劃。

亞特蘭大交響樂團與Levi是典型的美國二線樂團及指揮家,他們的馬勒不禁令我覺得這是張只賣hifi效果而演奏平庸的唱片。聽過後反覺演繹不算平庸,而是平實。樂團水準雖然不及一線樂團,如弦樂聲音不夠厚(二線樂團並遍的通病),銅管又不夠明亮及應付自如,但演出仍是不錯。問題是Levi的馬勒太平淡,欠缺震撼而感人的效果。例如第一樂章奏得毫不緊張,最後樂章更沒有那種大地初醒的味道。整首交響曲的演繹蒼白得如白紙一樣,只餘下光輝燦爛的聲音。

聲音與憤怒

聲音與憤怒 福克納
The Sound and the Fury
William Faulker
















很難看的一本書,只是斷斷續續地勉強讀畢。拜讀過海明威、沙林傑等美國作家數本著作,我只能說不太懂得欣賞美國文學,他們也並非my cup of tea。這不免和自己文學修養嚴重不足有關。

故事或多或少令我想起《百年孤寂》,但顯然較為受落馬昆斯的文字及表達手法。

Tuesday, August 30, 2005

Barbirolli conducts Mahler

Mahler:Symphony No.4
Berlioz:Le Corsaire Overture
Heather Harper
BBC Symphony 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Live Recording 3/1/1967)
BBCL 4014-2


這是1967年布拉格的現場錄音。西方樂團到鐵幕後演出的機會應當不多,令人惋惜應該是一年後捷克便發生布拉格之春事件(剛巧現在也在看昆德拉)。我不知道這件政治悲劇與布拉格之春音樂節有多少關係,對冷戰我的認識始終不深。

巴比洛利爵士走入studio的馬勒錄音只得第五,六和九號交響曲,全部均是EMI的名盤。近年BBC Legends和Testament陸續發掘了他指揮的其他馬勒錄音,應該是樂迷的佳音。馬勒的交響曲中巴比洛利只未演過第八,現存的錄音裡仍尚欠第一,但其他均已有唱片出版。

他的馬勒第四也算不錯,但算不上很優秀。似乎第四是首很難演繹的作品,沒有多少個認真討人歡喜的演出和錄音,例如卡拉揚的版本(DG)便是個災難性錄音,沒有一秒可取之處,要捕捉樂曲的輕盈感覺不是人人做到的事。反而另外收錄的海盜序曲是一流的演出。

Sunday, August 28, 2005

Barenboim Mahler

Mahler:Das Lied von der Erde
Waltraud Meier, Siefried Jerusalem
Chicago Symphony Orchestra
Daniel Barenboim
(Live recording, 4-5/1991)
Erato 2292-45624-2


儘管留聲機雜誌把這錄音形容為一個非常好的選擇,甚至與茲奧連尼,約琴和布列茲等版本相提並論。但我可不認同。巴倫邦偏向柔弱的風格不合我口味,只要聽過第一段的開頭就知道這不是力量型的演出。我亦從未聽過這樣無力的馬勒,和大地之歌,我會形容他為一個未食飯的演出。難怪留聲機形容耶路撒冷(好特別的名字!)可以從容自如應付,因為無須與樂團鬥大聲!

我聽慣的馬勒是伯恩斯坦,凱亭,蘇堤,坦斯特等等混身是勁,而又感情豐富的演繹(伯恩斯坦簡直是激情),巴倫邦的「病態」演出很難得聽到(他也不常指馬勒),所以要承認這不是我鐘情的馬勒style。芝加哥交響樂團可以好「爆」,但巴邦倫不要這種演出。不過馬勒作此曲時又的確是病魔纏身,樂曲又根本是以死亡做主題,巴倫邦的風格可以說是貼題罷?!

Wednesday, August 17, 2005

Legendary conductors

Strauss:Don Juan
Tchaikovsky:Symphony No.6; first movement
Wagner:Magic Fire Spell
Beethoven: Konig Stephan Overture,Symphony No.3 'Eroica'
Berlin Opera Orchestra
Richard Strauss, Oskar Fried
Columbia Symphony(New York)
Felix von Weingartner
(1929, 23/3/1914, 1925, 7/1924)
Arbiter 140

聽他是為了興趣,沒有其他,因為以音樂論我接近聽不出什麼。三個二十年代和兩段1914年的錄音,史特勞斯指揮自己的唐璜,好像是EMI那個版本?!這也是唱片裡唯一曾以CD形式發行的錄音。第二三段是Weingartner哥倫比亞錄音,其中悲愴只得第一樂章的八十九至一百六十小節,有這樣奇怪的片段應有兩個可能,一是當時唱碟容量大概只得四五分鐘,所以只夠錄下這一段;或columbia當年根本錄了整首悲愴(就算雙面唱碟也要五隻碟才夠收錄整首交響曲,難怪說世紀初買貝多芬整套交響曲要call貨車!),但經過接近百百年後得以保存下來只得這一面,所以便無頭無尾。

三位「傳奇指揮」我最有興趣是Oskar Fried,以前從未聽過他大名。他是馬勒的好友,也是新音樂的支持者,敢於在世紀初把史達拉汶斯基的春之祭和貝多芬第九編在同一場音樂會裡(或者是荀伯克和貝多芬,當年史斯拉汶斯基的音樂還算很「前衛」)。不過不知何解二戰前他突然遠赴前蘇聯定居,而且1941年的死更被內文作者指十分可疑。這裡的英雄交響曲和史提芬皇序曲說真的我無心機聽,錄音意料之內地差勁。

Barbirolli conducts Tchaikovsky

Tchaikovsky:Symphony No.6 "Pathetique"
Marche Slave
Andante cantabile
Halle Orchestra
Sir John Barbirolli
(20/8/1958, 12/1958, 11/8/1957)
Disky BX 704062


我本以為巴比洛利的柴可夫斯基應該不錯,可惜我錯了。他演繹的馬勒艾爾加都十分好,柴可夫斯基更應是easy job,但結果這是個較粗糙的悲愴交響曲,樂句不太流暢。錄音也不太好。

斯拉夫進行曲的演出亦很一般,中間exposition一段更刪掉了,整體而言哈萊樂團的銅管最硬邦邦,聲音如鐵一般硬而乾,聽起來很乏味,不知與錄音效果有沒有關係。Andante cantabile我不喜歡,是柴記最拿手的大旋律式作品,這裡弦樂音色又太「油」(我真不知該怎形容),很不是味道。可能我對這CD抱太大期望,得到的感覺只是平平。